12月17日,第二届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总结了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确定了建材行业向新型制造业的转型目标:绿色、高端、高质量。来自建材行业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协会和社团组织、行业媒体等的代表共600余人齐聚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共襄盛会。

本届论坛由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上海建材集团主办,中国建材杂志社、国建联盟传媒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发起并承办,江苏金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特别支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李梓萌主持论坛。

继上届论坛《光荣使命》主题片大获好评之后,本届论坛承办方又制作了两部全新大片《追梦时代——致敬中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和《大国基石一一中国建材行业光荣与梦想之旅再启航》,反响热烈,频频获赞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乔龙德,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原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原参事蒋明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潘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牛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吕桂新,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安徽海螺集团原董事长郭文叁,北京金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德义,中国建材联合会常务副书记、秘书长孙向远,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陈国庆、张东壮,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新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荣誉理事长聂长兰,河南省建材工业协会会长王爱贞,天津市建筑材料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景山,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建超,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邱平,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院长赵谦,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吴东,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质量总监刘亚平,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赵刚,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质量链工作委员会主任肖雪,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执行会长王大恒,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成,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隅冀东水泥董事长姜长禄,中国建材股份副总裁余明清,中国建材国际工程股份公司总裁孙建安,中材节能董事长张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材分会副会长王耀,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晋占平等数十位贵宾出席论坛。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证券报、中国建材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工业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网、凤凰网、新浪网、人民网、中国建材信息总网、数字水泥网、中国水泥网、中国企业报、中国建材新闻网等近40家媒体现场报道。

乔龙德以《瞄准三期叠加时期的攻坚点与突破点,推动行业转型转折向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大会报告。他首先从4个“十年”回顾总结了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指出,为了实现整个建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认识行业处于三期叠加的业态——即“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期,传统建材产业量的增加到了顶峰期,结构调整补短板青黄不接的攻坚期”的三期叠加期。

乔龙德强调,为此,全行业必须实施六个转折与突破:第一,以政策为引领推动转型升级转折;第二,把科技创新提升作为推动行业转型转折和攻坚瓶颈的关键加以推进突破;第三,把标准创新提升摆在引领开发新需求,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调整转折的主要支撑点上加以突破;第四,把绿色节能环保作为全行业保卫蓝天的共同攻坚的战役,推进节能减排在现有基础上有转折性的提升;第五,把行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聚焦在行业自律和确保行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行业发展的主线上,使绝大多数产业效益有转折性的提高,困扰效益增长的瓶颈得以突破。;第六,把发展建材服务业、新兴产业、“走出去”发展的3个“三个一批”的推进与落地作为近期推动行业结构调整转折主要任务加以突破。

张立群在《积极应对下行压力,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报告中,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今明两年的发展发表了独到的观点,以翔实的数据,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一幅经济走势跌宕起伏的画卷。他讲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明显改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出口增长由降转升,市场主导投资增速回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日益显现。对于如何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张立群建议:一要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二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优秀企业不断脱颖而出。三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从产业、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宋志平以《相信未来,相信改革开放》为题,回顾了中国建材集团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他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建材行业蓬勃发展的四十年,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快速成长的四十年,在国资委、国家建材局、原国家建材局、建材联合会的领导和帮助支持下,中国建材从一粒粒种子、一棵棵小的幼苗成长成了参天大树,茂密的森林,从引进技术到走出去,从企业改革上市到行业重组,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从世界五百强到世界一流,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辉煌。谈到中国建材集团的未来,宋志平表示:“未来中国建材将加大创新转型的力度,将实施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转型,使企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速度到效益的转变,从大到伟大的转变。未来中国建材将成为更加包容的企业,将作为市场健康化和市场竞合的模范,带头生产,带头限制新增,带头淘汰落后,带头市场自律。未来中国建材也把帮助和支持民营企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实现国民共进,国民一家亲。中国建材将秉持中国古老的传承,致力于建设共生、共享、共富、共荣的建材行业的新时代。

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论坛创办于2015年,是全行业高端的思想者殿堂,旨在汇聚行业影响力人物的智慧与成功实践,为从业者超过千万之众的建材行业的发展大计奉献智慧思想。本届论坛回首中国建材行业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对标“国际领先”,不仅在数量上登顶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也已经从追赶并跑的阶段转入超越引领阶段。站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间节点,建材行业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转型为高端制造业?如何培育一批综合实力一流的跨国公司?建材行业知名企业领导人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以对话形式阐述了方法和路径。

第一组对话围绕“如何实现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由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公司总经理孙建成、安徽海螺水泥股份公司副董事长王建超、金隅冀东水泥集团董事长姜长禄、中国南玻集团总裁王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质量总监刘亚平参与。

刘亚平首先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情况,以及其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港珠澳大桥钢结构桥梁全是国产的,混凝土结构中所有的混凝土用的也是国产的,总体上觉得我们现在这些材料应该用在大型工程上面不会有问题”。

王建超表示,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要体现绿色。“我们在绿色发展方面有很多思考和现在正在做的,包括未来。一个是绿色矿山,过去我们不仅仅要完成资源的利用率百分之百,现在还要一边开采一边节约。第二是节能,包括对水泥系统的改造,使我们能耗更低,同时我们还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进一步提高环保指标。第三,我们要通过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改善提升传统的水泥产业,搭建数字化矿山。”

围绕水泥行业去产能,孙建成说:“当前产能过剩已经很严重,如果不主动去产量,企业经营很困难,所以企业之间要解决如何在进一步工作中去产能,保证水泥行业基本效益和合理的运维,使企业能进一步在去产能上下工夫。一定要真正去产能,而不是一味地做公式,在全国范围内坚决淘汰落后。还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区域平台的建设,最后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实行重组,才达到化解产能的目的。”

姜长禄用过去、现在和将来回答了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过去我们行业各大企业各自为战,自己做自己的,导致大部分企业亏损,一塌糊涂,现在通过金隅跟天津建材集团的混改合并,大家深深体会到效益的大幅提升,这个时期各大集团公司也搭建了各种形式的平台公司,平台公司运作对去产能等方面运作都有积极推进作用。今后在协会的带领下,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平台公司的运作,一定能把行业推向绿色、高端、高质量的发展。”他同时建议大企业特别是这些平台公司在运行时能够得到政府从法制角度公平公正的对待。

王健介绍了南玻集团的最新情况,并表示“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单纯的引进产品,模仿生产,并行发展到敢超领先的道路。对标国际,我们有先进的地方,也有需要继续学习的,尤其环保上还要继续学习。未来可走的路子非常宽广,尤其是在电子玻璃、自动化方面,在触摸、显示方面,从单纯建筑行业跨界到新材料、新能源、电子自动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组对话围绕“建材行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主题,由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郭云涛,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华新水泥股份公司总裁李叶青,上海建材集团董事长赵健,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祥忠参与。

郭云涛从国家竞争力角度探讨了他对建材绿色发展的看法。“第一个方面应当从清洁、节约的角度来进行发展,现在相当一部分建材产业生产技术、手段、方式还比较落后,行业在总体上仍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高污染、高消耗。第二,创新发展。虽然是建材企业,但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技术日趋成熟,走在了前列。新的材料加上新的技术,要向现在存量的企业进行赋能,使它做到转型升级,实在不能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和过剩企业要坚决淘汰。第三要开放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包括住房建设还有相当的空间,还要把绿色建材制定出中国能够引领的标准,使我们中国绿色建材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姚燕谈到:“建材和其他领域的很多产品不一样,建材是中间产品,分为制造过程和应用过程,在制造过程中必须最少的使用地球资源、最大的利用我们的性能提高耐久性,在应用过程中比如建筑就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今后,中国建材总院将重点进行以下工作:研究如何使建筑用材料在制造中应用中更加节能;如何提高产品耐久性、使用寿命,满足重大工程的特殊要求;努力发展特种水泥为特种工程服务,还有太阳能、太阳热、健康材、料装配式房屋等方面”

李叶青为与会者讲解了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特点,并表示,“我们过去几年,华新、海螺、金隅、中建材的企业都在努力做这方面实践。全国一年15亿吨的熟料产量,可以处理两亿三千万吨的废弃物,和中国现在产生的废弃物基本相当,这是非常惊人和非常有潜力的一件事情。未来这就是建材行业的转型,我们也会把这个行业变成一个环境服务行业。这种意义上的转型就是我们建材联合会乔会长提出的转型和引领,转型是企业的转型,行业的转型,引领是引领我们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意义太伟大,赚不赚钱不重要,为了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的情怀更重要。”

孔祥忠针对“去产能”话题说:“不光是水泥行业,我们国家制造业多数都要去产能,就像女人一辈子谈的热门话题——减肥。因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技术建设的需要,对任何一个制造业的产品需求是在变化,去产能的过程也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水泥的去产能是比较艰难的,不像钢铁和煤炭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水泥方面只给了引导性的政策,提出加强市场化,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去产能。如此一来,对我们行业的发展来说就要走一条完全靠市场化的、依靠于大企业为主导的道路。”

就“如何在推进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展现建材企业的产业特点和产业优势”,赵健表示,绿色建材市场化是永恒且有价值的题目,这对于建材行业来说,立足点是材料绿色的制造,但又不能停步在制造的环节,“对于建材人来说,我们感触都很深刻,建材这个行业的边界、市场的角色、业态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以及企业所在的环境的变化。建材的绿色发展要扎根于建材绿色制造,然后升级到制造加服务”。

第三组对话围绕“传统建材行业如何在高精尖新材料领域实现突破升级为高端制造业”的主题,由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执行董事、总裁邱平,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肖雪,中国建材联合会结构调整与发展部主任潘东晖,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院长赵谦,中国建材国际工程股份公司总裁孙建安参与。

潘东晖首先在发言中说,建材行业分为水泥、玻璃、陶瓷三个主要方面,而这三个行业的转型升级都在于提高行业的功能化发展,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围绕节能环保的转型;玻璃行业则在于向高端、高质量发展;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则在于坚持融合、坚持跨界,并向文化创作方面发展;除了三大板块外还积极涌现出一些高尖端新兴建材产业,其中包括石墨烯等。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国建材行业虽然缺少耀眼的光环,但不缺乏厚重的品德。

赵谦则表示:在补齐高精尖方面的短板,建材行业不紧要有所作为还应该要大有作为。高精尖新材料应该作为建材行业延续发展的过程,而科研院所应该利用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综合各方所需,将产学研结合使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在产业中的运用,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孙建安认为,玻璃的应用非常广泛,甚至已经逐渐深入高精尖产业,所以玻璃产业的创新十分必要。“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非常关键点位,在高端制造业里面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通过一步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齐心协力攻克创新的瓶颈,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创新的核心技术,然后在运用到传统领域,提升竞争力,开拓新领域,提升水平。”

在回答“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加快传统建材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时,邱平讲到:“三年前我也是建材行业当中的一个成员,今天让我谈谈从资本角度对建材行业,资本市场和制造业已经呈现产融脱节的局势,没能很好地融合起来,那么从资本市场看传统制造行业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的视角和看法,而传统的实业企业和管理者则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等开放的金融手段来助力建材行业,乃至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们建材行业要用开放的姿态拥抱资本市场。”

围绕创新、智慧型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区块链等问题,肖雪表示,高速到高质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工业互联网、质量的提升、国际标准的认证和对标都是亟待解决的事情,通过结合云数字、区块链等信息化的处理,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为核心的质量赋能平台,能够帮助大企业更快地对标国际标准,助力中型企业改变模式,促进底层企业快速拉高质量的底部。建立体系,在技术环境下来整体推动和发展,另外利用生态体系拉动质量提升,从而去打造更好的赋能品牌。

第四组对话围绕“‘一带一路’为建材企业带来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巨大商机,建材企业如何成功‘走出去’”的主题,由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长、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执行会长王大恒,中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隋玉民,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寿顺,天津北玻玻璃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琦参与。

赵刚首先发言,他表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了高潮,这些新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方方面面,这其中也包括建材行业,今天建材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化、绿色化。通过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战略、倡议,我们在不断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发展中国家需要我们,发达国家同样需要我们,“目前美国要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中美双边的贸易存在摩擦,我仍认为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大展拳脚”。

宋寿顺说:“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更多的朋友,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的影响力,通过与这些国家建立政治互信,经济合作,给了我们更大的走出去的机会和空间;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意识,以共赢为发展目标;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建材企业应该在联合会和协会的积极引导下避免不良竞争,抱团出海,组成联合舰队,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去。”

讲到抱团出海,隋玉民接着说:“今天讲一下我们在赞比亚的一些做法。赞比亚工业园今年7月份开始投产,整个过程是非常顺利的,在工业园的考察、设计、勘探和施工中,我们在整个价值链和产品链、产业链方面做了工作, 首先是善用资源,打造产品价值链;第二就是组团出海,打造建材产业价值链;第三方面,我们跟国外的公司企业和国外集团内部企业也形成了强强联合,把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经营方式跟他们分享。我们在赞比亚的做法,也符合我们宋志平董事长说的,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不是你来我走,而是我们共同开发、共同组团把这个市场拿下来,未来还有很多困难,未来路还很长。”

说到文化建设在“走出去”中的意义,王大恒解读道:建材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文化是什么?是改革开放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化的成果,建设建材同步发展,密不可分,建筑建材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的行业,也是孕育、培育文化的摇篮。文化是灵魂,国家没有灵魂不兴,产业没有灵魂不盛,企业没有灵魂不展,人没有灵魂不明。所以建材要走出去,要实现绿色、高端,高质量,走向国外,就必须弘扬建设文化、建材文化和产业文化。

最后,高琦以自身企业为例,阐述了特种玻璃产品在“走出去”中的实践:“北玻现在专注做特种玻璃,并且在走出去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在美国、欧洲、韩国、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例如苹果公司总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甲骨文在德州的总部、丹佛博物馆、金州勇士队主场等项目,这个过程也是不容易的,但如特种玻璃这类高端技术产品一旦有了强硬的技术质量保证就会拥有非常好的市场。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主办方特别授予40年来建材行业的历任领导“中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领袖人物”大奖。他们是:原国家建材局局长林汉雄、王燕谋、张人为,原国家建材副局长、中国建材联合会会乔龙德,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雷前治、蒋明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潘岗为到会领导王燕谋、张人为、乔龙德、蒋明麟颁奖。中国建材杂志社社长秦春雨,向行业领袖人物赠送中国建材集团、河南省、江苏省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特刊。

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是风云际会的四十年。百名行业新闻人物、科技人物、女杰以风云人物的勃勃风采,带领数以万计的企业成就了光荣与梦想。本届论坛还揭晓了“中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风云人物”,乔龙德、王燕谋、张人为、蒋明麟、牛建国、孙向远、陈国庆、张东壮为李新华、姜德义、姚燕、邱平、李叶青、聂长兰、胡景山、晋占平、王爱贞、王耀、宋寿顺、余明清、隋玉民、张奇、赵谦等风云人物代表颁奖。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影响力人物,他们的名字就是一个时代的行业印记。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安徽海螺集团创始人、前任董事长郭文叁被评选为“中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力人物”。

郭文叁动情地说:“这个荣誉是我们行业的,是我们共同战斗过的广大海螺员工的,感谢他们,也感谢行业对海螺集团这么多年改革发展中给予了理解、关心、支持!”

宋志平表示:“我觉得这个荣誉沉甸甸的,既是奖励了我,其实也是奖励了我背后中国建材集团25万人。我非常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父辈他们没有看到今天我们国家的辉煌,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不知道我们昨天的艰辛,而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享受了创业的辉煌,这并不是每一个人生都能够得到的。我们是幸运儿,经历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还要感谢中国建材杂志社,因为我在北新建材工作的时候,就是《中国建材》杂志的忠诚读者,一读读了几十年,这个杂志社也和我们共同成长,所以我觉得这个杂志社也是培育了我们,培育了我们企业的思想,培育了我们企业的文化,所以我在这儿衷心感谢中国建材杂志社,谢谢大家!”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